3月17日,奇富科技(03660.HK)发布2024年全年未经审计财报个人配资炒股,以62.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大增46.18%的业绩,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然而,亮眼业绩背后,平台用户投诉量翻倍、暴力催收争议频发、信息安全问题死灰复燃,多重合规隐患正在撕裂其表面繁荣的金融逻辑。
业绩飘红:利润猛增,撮合模式助力增长
根据财报,奇富科技2024年总撮合及发起贷款规模达3219.7亿元,净收入171.7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净利润达62.5亿元,较上年增长46.18%。公司轻资产策略效果初显,其中“ICE智能信贷引擎”平台撮合贷款增长近294%,轻资本业务占在贷余额58%,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推力。
但在经营数据节节攀升的同时,平台背后的用户维权声浪却愈发汹涌。
投诉激增:暴力催收、信息泄露、骚扰不断
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截至2025年3月,围绕奇富科技旗下“奇富借条”(原“360借条”)的投诉总量已接近4.1万条,单月新增投诉727条,较2023年同期翻倍。内容集中指向暴力催收、恶意骚扰、隐私泄露等问题。
多位用户反映,在仅出现1-2日逾期后,便遭遇平台催收人员“夺命连环call”,甚至凌晨、深夜不断骚扰,部分用户亲友、单位领导也接到催收电话。一些催收人员更冒充“司法人员”施加心理压力,催生极大的恐惧与焦虑。
而这类操作,已严重违反了《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关于“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的规定,且涉嫌泄露用户隐私信息。
高利率争议:名义利率虚假,隐形费用抬高成本
用户投诉还集中于“高利贷”问题。表面年化利率24%,但实际还款金额远超本金与利率之和。调查发现,平台在借款合同中设置高额“担保费”“管理费”等隐形费用,使综合年化利率飙升至35%以上,已接近或突破司法保护红线。
用户对真实借款成本缺乏透明认知,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明示价格与费用”的基本义务。
短信诈骗风波:平台管理能力遭质疑
2024年12月,一篇报道披露,有用户频繁收到“360借款成功”的诈骗短信,附带链接指向“奇富借条”页面,引发“伪装官方放款”疑云。虽然奇富方面解释称该类短信为诈骗,平台已设反诈项目组举报处理,但舆论普遍质疑其反欺诈体系是否存在漏洞,用户数据是否已遭泄露。
天眼查数据显示,奇富科技主体“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存在2253条风险信息、82条涉诉关系、79条立案信息,反映出该公司在风险防控与经营规范方面的结构性短板。
早在2021年,奇富科技前身“360借条”就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被下架整顿。2023年,《澎湃新闻》一篇《卧底催收公司30天》调查,揭露该平台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存在大量违法行为。然而,2024年至今,平台的整改成效甚微,暴力催收案例屡见不鲜。
强监管背景下,品牌更名难掩风险本质
2023年8月,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突然辞任奇富科技董事会主席,仅保留12.23%股权,此举被认为是规避监管和法律风险的战略抽身。而2024年将“360借条”更名为“奇富借条”,虽然意在与360品牌切割、塑造“科技平台”新形象,但在合规意识薄弱、用户体验恶化的现实下,品牌包装难掩结构性问题。
奇富科技的高增长模式在资本市场获得短期红利,但合规风险、用户信任危机如影随形,正在削弱平台长期价值。
强监管时代,金融平台唯有彻底整改风控与催收体系、加强信息保护、遵守利率红线,才能走出“高利润—高投诉—高风险”的恶性循环。
否则个人配资炒股,终将面临用户流失与监管重锤的双重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