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在线炒股 中芯国际撕开一道口子
发布日期:2024-10-18 23:04    点击次数:126

配资在线炒股 中芯国际撕开一道口子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一份净利润暴跌6成的成绩单,是否属于重大利空?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中芯国际来说,情况有点不一样。

前几天,中国大陆最大晶圆厂——中芯国际发布了2024年二季度财报,净利润为1.72亿美元,同比下滑62.9%。

在产能过剩、行业价格战下,这个利润数据并不令人意外,因为2023年,中芯国际净利润同样跌超6成,最新的数据只是延续趋势。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另外两个关键指标。

一个是营收,同比增长超2成,相比去年收入下跌的情况,意味着下游需求开始回暖。

另一个是产能利用率,相比一季度和去年,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大扩产后,半导体成熟制程产能过剩、价格战以及美国打压的阴霾中,这意味着中芯国际艰难地找到了夹缝生存的空间。

只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还没等中芯国际真正缓过一口气来,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新一轮打压,可能很快又来了。

悲中有喜

从利润上看,中芯国际依然寒风阵阵。

二季度,中芯国际利润为1.72亿美元,同比下滑62.9%;毛利率由一季度的13.7%,略微上升至二季度的13.9%,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0.3%。

整个上半年,中芯国际净利润同比下滑62.78%至2.36亿美元;毛利率为13.8%,去年同期毛利率为20.6%。

但净利润过腰斩的同时,中芯国际的财报也透露出不少积极的信号。

首先是营收上在增加,反映下游有复苏迹象。

二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19.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8%,环比增长8.6%;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同比增长20.77%至36.51亿美元。相比之下,2023年,中芯国际营收下滑8.6%。

对于营收回暖,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称,随着中低端消费电子需求逐步复苏,当季的成长动能主要来源于广泛用于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的平台。

例如,应用于电源管理开关、稳压器、LCD驱动等平台的制程收入环比增长超过两成;应用于蓝牙、Wi-Fi、接收器等平台的制程收入环比增长超过三成。

中芯国际预计,2024年三季度收入将环比增长13%-15%,毛利率预计在18%到20%之间。

赵海军在财报会上称,利润率改善主要是受地缘政治影响,芯片本土化需求加速提升,几个主要市场的12寸节点芯片、套片产能供不应求,价格向好。

他进一步预计,下半年销售收入将超过上半年,全年的销售收入增幅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除了营收回暖,更大的亮点是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当季,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85.2%。这个数据在2023年四季度为76.8%,2024年一季度为80.8%。

赵海军称,8寸晶圆产能利用率有所回升,而12寸晶圆产能在过去几个季度均接近满载,上半年扩充了一定产能。

这对中芯国际来说意义重大。

202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客户需求急转直下,成熟制程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承压。

中芯国际2022年的全年产能利用率曾高达92%,但四季度单季已跌至79.5%;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跌至68.1%,此后三个季度一直徘徊在76%—78%附近;2024年一季度,其产能利用率才勉强回升至80.8%。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八成,其中主要厂商的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约在75%左右;预计三、四季度,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才有望回升至80%左右。

中国台湾咨询公司IsaiahResearch亦预计,2024年全球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约为七至八成左右。

这进一步证明中芯国际最新的产能利用率不仅跑赢了自己,也明显跑赢了行业。在半导体行业全球大扩产并打起价格战的背景下,属实值得肯定。

杀出价格战

即使是高科技的芯片行业,也逃不过价格战的宿命。

有晶圆厂高管人士称,去年就有一些小晶圆代工厂将90纳米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价格降至约800美元;作为对照,即使是大厂中较早松动报价的晶合集成,当时价格还在1100美元左右。

随后,大厂跟进价格战,更有资深半导体投资人称,国内晶圆代工大厂中,“一些产品对着中芯国际的价格打七折左右”。赵海军在5月的一季度财报会上就曾称,中芯国际需要跟报价更低的晶圆厂竞争。

全球大扩产是这轮价格战的核心原因。

2020年四季度,受疫情扰乱供应链和需求误判等因素影响,使“芯片荒”的焦虑情绪席卷汽车乃至制造业。

但芯片产线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时间,当市场需求稳定上升,产能就会显得紧缺,加上地缘政治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均强调芯片供应链韧性,推动本土建厂计划,从而使全球晶圆厂纷纷扩产。

比如,台积电在2021年11月和2024年2月两次宣布于日本建设成熟制程晶圆厂,按计划分别于2024年和2027年投产,总投资200亿美元;此外还于2023年8月宣布在欧洲建设一座成熟制程晶圆厂,总投资达100亿欧元。

国内方面,截至2023年末,中国大陆主要晶圆代工企业旗下在建的12英寸产线数量就达十多条。

中芯国际也不例外。

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资本开支为22.52亿美元。截至当季末,折合8英寸计,中芯国际月产能为83.7万片,较2023年末增加约3.91%。

“我们以前的目标是每年增加一个工厂,大概是3-5万片的产能,今年增加6万片12寸的月产能。客户供不应求,我们扩产也超过预期,“赵海军说。

在全球大扩产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为什么能够从产能过剩中杀出来,背后的关键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受益于低制程芯片的国产替代。IsaiahResearch指出,对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来说,45纳米和55纳米为国产替代策略下直接可以争取到订单的需求节点。

另一方面则是在相对高制程芯片上,中芯国际已经建立起先发优势。目前大陆新建产线28纳米技术产线相对较少,因为28纳米产线的投资规模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在难以确保稳定客户源的前提下,多数企业不敢贸然投建。

IsaiahResearch也指出,28纳米及以下投资回报时间长且存在技术瓶颈,仍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须待需求明朗后再投资。

“做28纳米意味着必须有大量数字芯片订单,而新产线意味着良率还得爬坡,各方面都难以与中芯国际竞争,风险太大。”有业内人士称。

但中芯国际这方面的顾虑并不大。它的28纳米产线自2014年投产以来一直处于满载状态,目前28纳米产能仍是中芯国际的投资重点。

可能正因如此,在最近的财报会上,中芯国际甚至有了喊出“不主动降价”的底气。

艰难的反围剿

产能过剩、美国打压、技术封锁,中芯国际的存在不如华为那么闪耀,但在围剿中找到的生存之路,更值得大多数芯片厂商借鉴和参考。

保持高良率,是实现突围的第一层经验。

半导体行业分析机构芯谋研究总监王笑龙称,在特色工艺的开发能力上,中国大陆厂商与台积电,以及以成熟制程见长的格芯、高塔等海外厂商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不过,目前大陆厂商在硬件层面不受限制,使良率水平有望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机会。

此前,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已在各自制程节点上证明过自己,甚至与台积电“掰过手腕”。中芯国际天津厂从台积电手中赢得过手机芯片大厂高通的电源管理芯片订单,且中芯国际天津厂的良率只比台积电低一两个百分点。

第二层经验则是培育扶持国产供应链。

这方面,中芯国际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一直在主动导入国产设备和材料,并将其视为正常的降本行为。

中芯国际是国内较早开始培育国产供应链的企业,尤其在2018年中美科技争端出现后,采取了维持生存同时想办法分阶段尝试国产设备的策略。

而培育国内供应链又与扩产相辅相成,这正是中芯国际不断逆周期扩产的其中一个关键考量。

“扩产才会买新设备,才有机会增加国产设备的比例。”有晶圆厂高管人士称,大约五六年前,国内晶圆制造产线设备几乎全是国外的,少许国产设备亦是用在非关键环节;而现在,部分新建晶圆产线的国产设备占比已达三至四成。

目前,国产供应链在光刻之外的其他工序实现了长足进步。

“比如刻蚀、炉管以及掩膜相关的设备,都已经开始有了。”有业内人士称,过去一年,美国政府对应用材料、泛林、KLA等美系设备厂商服务中国客户设下限制,倒逼中国国产设备替代加快脚步。

“当中国的国产供应链拉通之时,国内晶圆代工厂的成本估计要比现在降低一半。若没有政治因素影响,中国的成熟制程完全可能复制面板产业发展路径,未来全球一半成熟制程产能都在中国大陆。”鲸芯资本合伙人孟伟认为。

日趋成熟的国产供应链,让中芯国际拥有了更多的竞争底气。

而第三层经验来自对手的轻视,不那么高端的中芯国际等来了国运加持。

近年来,中国AI、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迅速。除了先进芯片,还需配套大量的成熟制程芯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所需芯片总数远大于传统汽车,且96%以上的车用芯片使用成熟制程,增量空间巨大。

加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本地供本地”导致订单回流,之前在海外流片的国内外芯片设计公司,也开始将订单转移至中国大陆的代工厂。

订单转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外晶圆厂对低制程技术不那么热衷。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的中国总裁徐大全认为,国外投入不足,可能会给中国留出机会。

根据他的判断,过去三年,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在成熟制程方面的投资,不足以支撑未来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芯片危机”未来还可能再现。

这对中芯国际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不过,最大的风险依然来自行业之外,尽管美国大选尚不明朗,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芯片都有可能迎来更为严厉的制裁。

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配资在线炒股,但中芯国际面临的战争还很漫长。